大国荣耀之民生篇 - 中工网
本篇编辑:吴葳 刘唯佳
↓向下滚动鼠标滚轮↓

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从破解问题切入并实现突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正风肃纪、反腐肃贪,“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政治生态改善,社会风气好转,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的六大新思路(治国理政·新思想 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7.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只有1.7%,其他金砖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同样为1.7%,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也不过4.4%,都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增速。[详细]

习近平治国理政诗意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古以来,承载着厚重家国情怀的诗词文化寄托着人们情感、凝聚着人们力量、推动着社会发展。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讲出前人未讲过的话,这才是诗人的标志和特征。”习近平具有诗人气质,爱诗、懂诗、用诗。[详细]

中共的治党、治吏与治官

“习近平再次对领导干部喊话”“这个讲话,相当于给高级干部上了一堂党课”。这是前不久一些媒体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的报道用语。[详细]

坚持问题导向是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详细]

制度创新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是能否建立一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长期稳定的制度结构,以降低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不但需要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去设计,而且需要通过教育帮助大多数人理解东西文化、政治与经济关系,以生成新的社会习惯、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乃至合作模式,中国的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条例》),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贯穿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详细]

《条例》 在制度创新上的三个亮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在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条例》基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创新成果。[详细]

制度创新畅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通道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作为近年来伴生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关键课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的重视。[详细]

自贸试验区构建“1+3+7”格局 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

“中国在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昨日透露,首先,总结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其次,广东、天津、福建等第二批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超过90%;第三,报请中央批准新设7个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至此,“1+3+7”的自贸试验区试点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详细]

反腐倡廉

历史经验表明,一旦我们在作风建设上出现松劲与懈怠,不良风气就可能反弹,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功亏一篑。因此,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要求我们从长从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夯实不想腐的堤坝。

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有腐必反 有贪必肃

中共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近10次。习近平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 [详细]

2017年反腐工作有啥新动向?中央政治局开会定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28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16年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详细]

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详细]

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坪台村村委会原主任贾生文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村民危房救助补助金、低保金、雪灾救助金3万余元;海南省澄迈县扶贫办原主任陈儒成在扶贫物资采购和扶贫基础建设过程中,收受贿赂款101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详细]

国际外交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方面。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将和国际社会一起,携手践行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朝着新型国际关系目标阔步前行,共同谱写21世纪国际关系的崭新篇章。

寻求“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次数超过50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危机,保障国际和平、安全和发展? [详细]

“一带一路”对世界的影响

如果想准确评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的影响,那么就应当客观地了解和总结在其名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又给世界的其他部分带来了怎样的冲击。[详细]

G20杭州峰会: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11次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这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详细]

合作,中美关系发展的主线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纪念日。45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破冰之旅”,“那一周改变了世界”。[详细]

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文明 试验先行

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保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期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定不移地建设美丽西藏,全力投入环境保护工作,让西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详细]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保障

我国首部专门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日前出台,这是基层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一次大胆探索,有助于完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详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启动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全国巡讲首讲暨丽水首个生态文明日7月29日在浙江丽水市启动。[详细]

国防军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第一个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详细]

中国军工五年来成就斐然 未来要实现跨越发展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龙红山日前表示,作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有着独立完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过去五年,国防科技工业“上了三个台阶,实现了三个转变”,十三五”期间要乘势而上,推动由军工大国向军工强国迈进。[详细]

记者调查:国防交通法带来哪些新变化?

自201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防交通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部国防立法,对于规范国防交通活动、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详细]